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学校2025年暑假“挺膺担当践初心,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6月24日,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开展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学校教师、学生共计30人参与其中。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共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旖秋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背景与意义、历史故事、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讲授。重点给同学们阐明:盟誓源自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誓词源自各族人民对党的无比信任、对祖国大家庭的无比热爱,誓词碑精神内涵丰富,折射了云南等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光辉历程。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李正洪说,誓词碑印证了党对民族工作的强大领导力,体现边疆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目前形成“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共识作为誓词碑的精神内容。
第二部分即同学们参观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深刻领会70多年来,围绕这块碑,各族群众书写了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佳话,奏响了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主旋律,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越开越绚烂。
第三部分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志慧在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展板前,以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结合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想,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的核心内容。
最后,学校党委书记张向英同志为同学们深入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民族工作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阐明总书记曾三次亲临考察,四次给各族干部群众回信。信中饱含深情,句句暖心,催人奋进,共同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紧扣主线,让师生们体会了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洗礼。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和殷殷希望,续写好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初审:王 俊
复审:孔慈景
终审:崔 霞